吴孟超曾和身边人说过,希望走的时候干净一点,最幸运的就是倒在手术台边上,作为一个战士,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全文字,阅读约需7分钟
新京报见习记者左琳编辑刘倩校对柳宝庆
是时候告别了。
5月26日14时许,吴孟超最后一次回到中国人民解放*第二医院(医院)安亭新院,以骨灰的形式,和医院做最后的告别。
吴孟超曾和身边人说过,希望走的时候干净一点,最幸运的就是倒在手术台边上,作为一个战士,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97岁还在同肝癌奋战的吴孟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医院的病床上,时而清醒、时而昏睡。有好友去探望他,他会努力睁开眼,微微笑着,嘴巴张开但发不出声音。
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年的吴孟超。受访者供图
━━━━━
“吴氏刀法”
见过吴孟超的人,都对他的手印象深刻。
年,患者家属陈宇(化名)第一次看见吴孟超时就注意到,这个其貌不扬、身高不到厘米的小老头精神矍铄,但右手食指末端的指节已经完全变形,指尖向内弯曲。
▲吴孟超展示他右手“钩子”般的食指。受访者供图
这是长期使用手术刀和止血钳的结果。靠着这双手,吴孟超在从医78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多台肝胆手术,成功救治了万余名患者,不少肝癌患者在术后30多年,依然健在。
他的刀法稳、准、快,又被叫做“吴氏刀法”。陈宇回忆,妻子手术全程都不需要输血,因为“缝合很快,失血不多”。肝癌患者家属韩鸣(化名)也记得,给家人做手术时86岁的吴孟超虽不是主刀,但全程都在,手术时间不超过40分钟,“如果在我们老家,至少要三四个小时,人就废了。”
来找吴孟超的医院无法处理的疑难杂症。年,53岁的吴孟超曾顶着巨大压力,连续手术12小时,一点一点将18千克的巨型肿瘤,从安徽农民陆本海的肚子里剥离,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被切除的最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耀是吴孟超的第四代弟子,他记得,90岁之前,从切开腹腔到缝合伤口,吴孟超都要自己操刀,固执地要求从头跟到尾,“否则会不开心”。
直到94岁之前,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吴孟超要求每个工作日都给他安排一台主刀手术。学生们也清楚,比较复杂、需要有点儿功底的手术,还是得让吴老“把把关”,他不来谁都不敢动,他来了,手术就又快又好。“从吴老的身上,总能学到新东西。”
停下来是不可能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为吴孟超写过传记的方鸿辉问他,你手术累不累呀?吴孟超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我越老,做得越熟练了。”
医院6号手术房是吴孟超的专属“开刀房”,那里有一个十几厘米的垫脚凳,1米62的吴孟超跨着站上去,双脚紧紧抠住地面。
身体好的时候,吴孟超穿手术衣会格外潇洒。这是从他老师那里学来的:把手术袍向空中一抛,抛得很高,两只手臂张开来,正好套入袖笼,两条胳膊插进去。90多岁的吴孟超得意又狡猾地笑笑,“怎么样方老师,我这个手脚还利索吧?”
开刀结束,他便叉开腿坐下,双臂搭在椅子的扶手上,把脚伸出来——因为手术时精神高度紧张,脚趾会不自觉地紧紧抠在地上,日积月累下吴孟超的第二根脚趾摞在了大脚趾上。他动动两个趾头说,“你看我这脚趾都弯了。”
▲吴孟超展示将手术袍高高抛起,双手顺势插入袖子的“吴氏”穿衣法。受访者供图
━━━━━
“最大的快乐是治好病人”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荣誉傍身,但荣誉并不重要,他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名誉,那算啥。”一次采访,主持人问他:做医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吴孟超说,最大的快乐是治好病人。
对待病人,吴孟超总是仁爱的。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8点之前,医院,向每一位病人和留守的医生拜年;有的病人得了肝炎并伴*疸,可能会有传染性,吴孟超不怕,病人和他握手、亲亲他的时候,他也会回吻病人的脸颊:“我只要洗一洗就可以了,我们不能伤病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天冷查房时,他都会把手搓热,再去检查病人;检查结束,他还会把病人的裤带拉好、被角掖好,甚至弯腰把病人的鞋子放正。
这样的细致,*耀太熟悉了。吴孟超是出了名的“问诊慢”,每次出门诊都会至少提前10分钟到,把所用所需全部准备好。病人反复提问,他不厌其烦地解释,一边说一边画,把治疗方案、诊疗思路都耐心讲完,再看下一位患者。有的病人辗转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求问过很多医生了,检查化验资料厚厚一摞,但只要吴孟超在,一定会把资料一页不落地看完,从上午8点不间断地看到下午1点也是常事。
方鸿辉见到过,有术后康复的患者在出院前,专程到吴孟超的办公室告别,一见到吴孟超就跪下,头磕得“梆梆”响。吴孟超赶忙扶起他,严肃叮嘱,“千万不能这样,你能把身体恢复得更快更好,才是最大的回报。”
要是学生给病人开了进口抗生素,而不用同等疗效的国产药,他一定要狠狠批评,“你怎么不为病人考虑考虑?”吴孟超坚持用手缝合,一分钱都不收,而不是为了省事用几千块钱的吻合器;他的“开刀房”里,器械并不高级——除了自己发明的“三通管”,那也是为了节约患者的钱,既能够让腹腔积液流出来,同时也能把营养液补进去。
旁人都劝,医院发展需要钱,你为什么医院拉齐?吴孟超拒绝,“人家生了病,已经很拮据了,尤其是农村来的,再提高费用病人接受不了。”
红包就更不能收了。谁收了红包被他看到,马上就要开除,“哪怕一块糖也不能收。”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亲自为美国同行做示范肝癌切除手术。受访者供图
━━━━━
“抠门”的院长——“谁拿一分钱回扣,就离开*队、医院”
在某种程度上,吴孟超很抠门。
他行*办公室外长长的走廊里,灯必须隔一盏一开,午休的时候一盏都不能开,谁开了他就要批评谁;医院喝水,“都有自己的杯子”,不可以用一次性纸杯;行*人员每个礼拜洗白大褂,他不同意报销,“你们坐在办公室,够干净、够轻松的了,又不接触病人,为什么每个礼拜都洗?”
吴孟超下了手术,基本不吃手术自助餐,因为“太丰盛”。衣着就更朴素了,有次方鸿辉打开吴孟超的衣橱,除了一套便装、一套西装,剩下的基本全是各种制式的*装,从衬裤到袜子,都是*队发的。
唯一像样点儿的是个大皮包。方鸿辉从吴孟超的秘书那里听说,每次坐飞机,吴孟超就从包里掏出患者来信,一封封地回复,病要怎么看、药该如何吃,或是抓紧时间批复文件、研读论文和会议文件。
省下来的钱做什么?年起,吴孟超拿出个人所有积蓄,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年,他又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万奖金全部用来奖励在肝胆医学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
他为了病人能有更多床位、医生能有更大的施展平台,一手创立医院,挂牌成立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扩展规模、修建新楼。年,医院安亭新院正式运营。此时,吴孟超已经95岁。
方鸿辉将吴孟超称为“医院管理创新者”。安亭院区在建时,吴孟超明确规定,“谁拿一分钱回扣,就离开*队、医院。”房子还没封顶,他就经常坐着建筑公司的升降梯到十几层楼高,戴着柳条帽指点江山,工地的人很疑惑,这个小老头总来干啥?
▲吴孟超在查看肝脏标本。受访者供图
━━━━━
“一把刀最多救一个人,而一套理论却能挽回千万条生命”
培育学生是吴孟超毕生的功课。他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被写入教科书;他年发明的“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将必须浸在冰水才能减缓血流速度的病人,从痛苦的体验中解救出来,极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沿用至今。
他将毕生所学及逾万台手术中获得的经验倾囊传授给后来者。到年,他亲自带教的博士、博士后已有多人,除此之外,他还在全国各地开设进修班,或者把要进修的医生请来,用实例给医生们演示指导。有人统计,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80%是吴孟超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但吴孟超的学生不好当。方鸿辉记得,每次吴孟超去查病房,后面总要浩浩荡荡地跟着二十几个人,都想从老师那里“偷”到一点查房的、诊断的知识。有时看过几份病历,吴孟超大为光火。“人是有个性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反应是不一样,为什么你们都用同一句话来描述?为什么你们写上去的数据和检验单上的数据不一样?”气极了,他要求病史都得用手写。吴孟超觉得,病史卡就应该写得整整齐齐,一字不错。所以他招收研究生的时候,重要准则就是字迹一定要端正,思考一定要有逻辑性。
上了手术台,吴孟超更是从不讲情面。手术做得不好,他会自己承认哪里有疏漏,从不赖账;要是被他抓住问题,他也毫不客气地骂上几句,“早饭吃多了?”“怎么用这个?”指出的错误无一不在点子上,除此之外,吴孟超便不再多说。
有时候,吴孟超开好刀、洗好手臂,便穿着拖鞋,噗哒噗哒地走到其他手术室门口,叉着腰透过小玻璃观察学生们的操作。即使是工作多年的外科医生,知道老爷子来了,也很紧张。但*耀知道,除非是手术有难度,否则吴孟超决不轻易进手术室,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往往在他走了以后,学生们才从旁边的护士那里得知“吴老刚刚在窗边看了一会儿”。
▲手术中的吴孟超。受访者供图
吴孟超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成为医学家,而不仅仅是做个“开刀匠”。“一把刀最多救一个人,而一套理论却能挽回千万条生命。”
年,97岁的吴孟超响应号召,正式从医院退休。在*耀的印象里,吴孟超在退休之后,医院,只是“开刀房”去得少了,院里的大事小情也不管了。再之后,衰老便来势汹汹。
“开刀到岁。”吴孟超失约了。
值班编辑康嘻嘻吾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