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双星辞九州。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先后离开了我们。
前天,是袁隆平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
全长沙的菊花都卖光了,明阳山上人山人海,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今天,是吴孟超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但你或许不知道:
他在96岁生日当天,还站在手术台上;
他将中国的肝胆外科水平带进世界前列;
他在七十余载的从医生涯中,救治了多名患者。
不过度神话,也无需立庙。
今天,鱼叔只想静静讲述,吴孟超院士一生的故事。
「生逢乱世,不坠青云之志」
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
恰逢乱世,*阀混战,民不聊生。
吴孟超5岁时,跟随母亲举家迁往马来西亚,同父亲汇合。
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吴孟超上学之余,还要和两兄弟割树胶贴补家用。
因为有一双灵巧有劲的手,吴孟超割树胶的产量总比两兄弟多。
后来忆起这段往事,他还开玩笑说:
「从手握割刀到柳叶刀,割胶算是我最早的操刀训练吧。」
年,17岁的吴孟超中学毕业。
他本可以远赴英国深造,但一想到同胞还在遭遇外敌侵略,便毅然选择重回故土,报效祖国。
吴孟超和几位朋友乘船返回中国。
船至西贡,他遭遇了此生最大的一次羞辱:
被海关人员逼着摁手印,才能通行。
而前面过关的英国人只需签字。
吴孟超非常恼火,感觉受到了区别对待。
但为了准时登机,他不得不摁下手印。
这次经历,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之心。
回到国内,吴孟超没机会上前线,只好安心在后方求学。
高中毕业后,自幼喜爱手工的他本想选择工科。
然而,同班同学吴佩煜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不要念工了,跟我们一起念医吧,念出来以后不求人。」
自小在异国长大的吴孟超,比谁都清楚「不求人」三个字有多重要。
他被说服了。
「弃工从医」,进入了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而那位名叫吴佩煜的女同学,后来成为了吴孟超的妻子。
吴孟超结束了医学院的六年学习,却在分配工作时出现问题。
他立志成为外科医生,却因为个子矮,被建议去儿科。
的确,吴孟超由于小时候营养不良,身高仅一米六二。
以至于他每次做手术时,都要垫一个小凳子。
当然这是后话。
好在吴孟超运气不错。
他凭着满腔热血,医院的外科主任。
如愿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不久后,医院要提主治医生,每个人要选择自己的方向。
毫无头绪的吴孟超,前去请教恩师——「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他从裘老那得到了意见:
「肝胆外科国内还没有,肝胆手术还不敢做,缺门,你是不是考虑从这方面努力?」
当时在国内,肝胆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于国际而言,也是「生命禁区」。
因为肝脏的血管非常丰富,手术过程极易大出血,止也止不住。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染上肝病,便只能听天由命。
可偏偏中国又是当时的「肝病大国」,肝癌病例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吴孟超想了很久,最终决定踏入这一「禁区」。
想要攻克肝病,必须先搞懂肝脏。
吴孟超在肝胆外科领域的第一个贡献,是和同事方之扬共同翻译了《肝脏外科入门》。
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肝胆外科的译作。
也就此开启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新纪元。
「勇闯禁区,迈入世界前列」
年,一个日本医学家来中国访问。
他参观了吴孟超研究动物肝胆的实验室后,不屑地表示:
「中国要有自己的肝脏外科,起码等上30年。」
这句话一下就激怒了吴孟超。
从回国那天起,他就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轻视:
「我最怕人家看不起我们中国人,所以必须要强国。」
当晚,吴孟超提笔写下八字誓言:
「卧薪尝胆,勇闯禁区。」
誓要将「肝癌大国」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他不再孤*奋战,和同事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小组」。
从最基本的肝脏解剖开始,稳扎稳打。
年,「三人小组」制作了国内第一具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三人小组」又制作了多个肝脏标本。
量变终于带来质变。
通过观察,吴孟超首次提出了「五叶四段」理论。
即人体的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
其中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有两段,共四段。
「五叶四段」理论取代了原先「左右两叶」的旧说法,取得重大突破。
有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就要实战了。
年,38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台肝癌肿瘤切除手术。
术后,他紧张到不敢回家。
抱着被子在病房住了一星期,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