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刘成国的患者都知道,刘成国从不看未经他诊断的病例报告,只看实时超声检查。
我不会用其他报告来限制思维,一旦下了结论,也不会根据其他报告改变诊断结果。
这份自信不是凭空而来,是建立在长达35年深入研究超声影像和病理结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在他看来,两者有直接关系,影像呈现的变化反映不同病理,病理的结构变化反映在影像上——通过影像判断病理,反之,对于从未见过的病例,根据病理结构的变化诊断出病症。
作为国内外第一位提出此观点的医者,彼时的刘成国在大连解放*医院(现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从事超声工作仅有三个年头。
那么,尚是超声界“青苗”的他,是如何做出这一重大发现的?
一切还要从35年前那个病例说起——
年8月的一天,医院助理员刘某领着一位清瘦的老人,来到超声诊室。
老人是刘某父亲,来自河南农村老家。早在3年前,他总能在肝区位于上腹部摸到包块,但不疼不痒的,也没当回事。三年来,丝毫没有变小的迹象,反而越长越大,趁这次来大连探亲,顺道做个超声检查。
清瘦的身材显得包块尤为突出,摸上去又大又硬,呈逐渐增长态势。对于刚入行不久,但有着17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刘成国来说,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包块是癌症。
检查发现,肿瘤有7、8公分大,同时还有两个小肿瘤。
但回声是均匀一致的等回声,接近于正常肝细胞。
一般来说,肝脏肿瘤除了海绵状血管瘤,但凡实质性较大的肿瘤多数是恶性的。
因此,尽管是等回声,但刘成国仍坚定最初的诊断。
在他的建议下,老人做了手术,经病理检查发现是原发性肝癌,属于高分化恶性程度很低的,细胞排列、核浆比例、细胞大小等病理特点都接近于正常的肝细胞。
与之相反的,低分化或未分化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病理特点是癌巢排列紊乱、核浆比例失调、细胞核大、胞浆很少,容易出现出血、坏死等症状。
所以在声学成像方面,高分化的界面反射没那么强烈,基本是均匀一致的,和正常肝细胞差不多,而低分化呈现多个复杂界面,回声强弱不等。因此,同样是肝癌,有的回声低、有的回声高、有的是等回声。
难道,超声影像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层层剥丝抽茧,他的心为之一颤,表面看,这只是一个诊断成功的案例,但背后所隐含的重要信息,让善于思考的刘成国发现了端倪。
由此,他大胆提出超声影像特征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并立题研究——《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图像与癌细胞分化关系的探讨》,为此进行长达三年的实践研究,通过29个肝癌病例,进一步证实了影像与病理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此项研究开展较早,受设备等条件制约,没有彩色多普勒信息,论文略显粗糙。但在当时的超声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年,论文一经发表,在国内外超声界引起了轰动,其新颖独到的观点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不仅获得了*队科技部三等奖,同年还在国际超声交流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并于年公开发表。
自此,刘成国一直围绕不同肿瘤影像和病理类型的关系开展超声工作,将两者进行对照和探讨,深入分析疾病的实质,使诊断更接近于病理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