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疗肿瘤在临床上所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它也是现目前肿瘤治疗的一个目的,中医治肿瘤也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是有很多人还是对“带瘤生存”和“中医保守治疗”等并不明白具体的意义在哪,所以在这里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医治疗,在这里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下肿瘤带瘤生存的治疗意义以及相关的治疗认识!
一、临床医学对“带瘤生存”的认识
长期以来,西医治疗肿瘤以“无瘤生存”为目标,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为主,这些治疗都以试图杀死、消灭肿瘤为主要目的,属于对抗性治疗。对抗性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也难以治疗干净肿瘤,临床往往出现过度治疗,甚至出现“瘤未消、人先亡”的悲剧。
近年来,肿瘤治疗观念逐步发生转变,自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病。WHO指出1/3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预防的,1/3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治愈的,另外1/3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也就是说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系统性疾病,这与中医学一贯强调肿瘤是一种局部属实、整体属虚的全身性疾病观点一致。
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医院肿瘤科段心好主任表示: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治疗当以调节机体状态的平衡为要务,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缩小瘤体、消除肿瘤,不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长处所在,其优势在于通过辨证论治,控制肿瘤的生长与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实现带瘤生存。类似于西医的“姑息治疗”。我国著名肿瘤学家孙燕院士指出:“当各种原因导致癌症不能根治的时候,要让病人保持非常好的生活质量,保持带瘤生存意义深远;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让癌症患者正常工作、很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个要点”。
二、“带瘤生存”学术思想的应用
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医院肿瘤专家段心好主任讲:“带瘤生存”学术思想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调节机体达到正邪的平衡状态,控治肿瘤的生长与进展,不以消灭清除肿瘤为目的,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期为诊疗目标。
很多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多病邪深重、正气亏虚,难以根治,之前减也容易常常出现许多不适症状。其中发生频率高的前四个症状依次为:疼痛、苦恼、疲乏以及恶心和食欲不振等。而症状强度表现较为明显的则分别是:疲乏;苦恼;疼痛和睡眠不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
像近年来经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具有多种抑治肿瘤细胞生长的物质,可以通过“抑治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治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等多种作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后不良反应、对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食欲、睡眠质量及精神状况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现在医生们可利用中医“带瘤生存”的理念,通过扶正祛邪整体调节,使肿瘤细胞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休眠状态,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保持平衡,以此来达到控治肿瘤病情发展的治疗目的,以此来实现人与肿瘤的和平共处!
三、四川肿瘤名医段心好教授介绍:
医院肿瘤科段心好教授
段心好主任,五代中医世家出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医肿瘤事业40余年,现任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专家,医院肿瘤科主任。
段主任精擅扶正培本类中医药验方/古方/名方研究与运用,在调节肿瘤微环境免疫作用的临床治疗与科研工作造诣颇深。尤其在中晚期各种肿瘤性发热、肿瘤性胸腹水,肿瘤性疼痛以及抗瘤消瘤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注重整体抗瘤消瘤治疗,标本兼顾,既能快速减轻改善患者当前迫切需要处理的症状问题,也能让患者病情稳定下来,控制病情发展,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没有痛苦的活下去才有意义。
段主任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总是勤勉认真,精益求精。他以一身精湛的中医治肿瘤医术,专攻胃部瘤、肺部瘤、食道部瘤、肝部瘤、胰腺部瘤、胆管瘤、肠道瘤、脑部瘤等疑难瘤病。他深耕临床40多年,待患者如同家人,深受赞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术无论是患者口碑还是业界医者提及都有较高的评价,得到广大肿瘤患者的一致好评与信赖。
擅长疾病:肺部瘤、胃瘤、食道瘤、卵巢瘤、宫颈瘤、乳腺瘤、鼻咽瘤、肝瘤、胰腺瘤、胆管瘤、血管瘤、肠瘤、脑瘤、肉瘤、皮肤瘤、肾部瘤、膀胱瘤、淋巴瘤、神经瘤、甲状腺瘤、黑色素瘤、脂肪瘤、骨髓瘤、子宫内膜瘤、睾丸肿瘤、阴茎瘤、前列腺瘤、贲门瘤、皮肤黑色素瘤、颅内星形细胞肿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口腔黏膜瘤、喉瘤等疑难瘤病和各类结节的治疗。
癌症治疗带瘤生存的意义?医院段心好主任在这里提醒:带瘤生存是现在肿瘤临床治疗的一个目标,不管是在西医临床还是中医临床近些年来都是在以此目标为治疗目的,而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案更切合、更贴合、更容易实现这一治疗目的,因为中医治疗肿瘤并不注重单一瘤灶,而是将该病的治疗看做是一个整体去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也是以患者实际身体情况为前提,在尽可能不损伤、加重患者身体负担的情况下再去进行相关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