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真本报讯宋黎胜本报讯“终于可以自然地呼吸、吃东西了,否则可能性命难保。”医院病房的老郑,感激地对前来查房的整形外科主任吴溯帆教授、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主任谢庆平教授说。老郑刚住入病房,那“模样”让同病区不少患者吓一跳,见多识广的医生护士也说,到这种“程度”很少见:骇人的紫红诸多疙瘩几乎覆盖住老郑右侧脸和眼睛,并挤压鼻子、嘴巴。专家说,像他这样由“胎记”爆长成如此大的瘤,约为普通人的十万分之一。7月下旬,该院多学科合作成功为老郑实施“换脸”手术。
养胎记为患,大瘤往“死”里逼一侧脸长满红疙瘩的老郑今年60岁,家住杭州周边市县农村。一出生他右面部就长有一大块红胎记,引来周围邻居异样的目光,切切私语。从记事的那天起,老郑就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多年来,老郑右脸上的红胎记一直“相安无事”,仅是脸上一块红色皮肤而已。习惯成自然,20多岁的老郑娶妻生女,过着平静的生活。不知不觉,老郑觉得脸上的红胎记不安份了,以前几乎与普通皮肤一样平整的那块“红色”慢慢在增厚,然后可怕地渐渐隆起。尤其近10年,隆起的胎记,加速疯长,长出一些难看的肉疙瘩,导致他面目全非,渐显“狰狞”,这让他又一次陷入痛苦与不安中。“他干活都尽量用东西遮住脸”老郑家人说,“他很少去热闹的地方,像商场饭店,有时要买东西都是让家人,或喊周围的邻居帮他带。别人看到他害怕,或像瞅怪物似地死盯着看。”“不仅是严重影响容貌,对生命都有威胁了。”老郑说。老郑右脸上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紫红色肉疙瘩挤挨一起,凸起皮肤最高处约6厘米,不仅挤“没了”右眼,还挤压右鼻腔致塌陷,上嘴唇遭侵犯迅速增生。上唇增生垂挂下来的肉,盖住了嘴的大部分,进食变得困难,肉还与嘴经常摩擦,发生溃烂。睡觉只能右侧睡,若往左侧睡,肉瘤就会往左垂挂,覆盖挤压鼻子,让他喘不过起来。
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换脸”7月中旬,老医院整形外科,被诊断为“右侧头面部巨大血管瘤”。“患者头面部瘤体约40×15厘米,累及右侧鼻腔、眼周、口颊部和上颌。”浙江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院整形外科主任吴溯帆教授说。一系列检查,显示瘤体的主要供血来自增粗的上唇动脉、颞浅动脉以及眼动脉,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得对患者疾病的一切都“知根知底”,术中出现大出血,就会危及生命。手术涉及到诸多器官,需要多学科协同手术,在洪朝阳副院长和医务部的主持下,整形外科邀请了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手足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介入科、放射科、麻醉科、输血科、ICU等主要相关科室进行2次全院会诊,针对瘤体切除方案、创面修复皮瓣的选择、围手术期储血备血方式、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专家们最终决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完全切除瘤体为目标,分步骤切除血管瘤,采用血管吻合的游离皮瓣修复创面,兼顾后期整形修复的合理性和便捷性。7月23日,整形外科吴溯帆教授、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谢庆平教授、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严晟、主治医师潘蕾、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恩琪等,及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科室,经过9个小时的手术为老郑做完手术。手术切除大小瘤体重约克,因创面较大,专家们取患者腹部的一大块皮瓣(连皮带肉及血管)修复创面。“我们目前仅是实施一期血管瘤切除手术,至少3个月或更长些时间,视其病情再进行二期整形手术,在颜面部做一些整复,整个手术完成以后,以期老郑容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吴溯帆教授说。
有的“红胎记”是血管瘤要及时治“假如老郑早些治,就不会发展成这么大。”吴溯帆教授说,有些宝宝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后,身上出现一个“红胎记”。这些红色的胎记,有一部分为婴幼儿血管瘤。血管瘤大多数在出生后第1-4周出现,约30%在出生时就被发现。早期表现为淡红色的斑点或斑痣,常常不被注意。有些血管瘤是需要尽早处理的。否则,不仅影响孩子容貌,还会侵犯到孩子的颅脑和内脏,诱发其他问题。“确实,婴幼儿血管瘤有些能自行消退,但大部分的病人还是会留下痕迹。位于脸部等比较显眼部位的血管瘤,要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血管瘤快速增殖、大面积血管瘤伴出血、感染或溃疡等问题,要要马上就医。吴溯帆教授说,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等,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主流和新的方向,医生会根据每个病人的病变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