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鲜资讯链接精彩生活
洽谈合作:易庆
在宜春很多地方都有竹林,冬天来了,天气是冷了点,但却正是挖冬笋的好时候。家乡多毛竹,冬笋味极鲜美.冬笋炒腊肉,冬笋中和汤,香溢四邻,堪称山珍.冬笋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外面的想吃得去市场上买,在家那肯定是去挖了。你挖过吗?还记得挖的方法吗?冬天那一炉子猪脚冬笋火锅,大冷天的简直爽翻啦!
什么是冬笋?
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末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
冬笋可是原生态食材,绝对的绿色食品哦!像什么冬笋火锅啦、冬笋炖鸡汤啦、冬笋炒腊肉啦......都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
如果你还没有吃到今年最新鲜的冬笋,赶紧的带上小锄头到竹林里挖冬笋去吧!别一到那挖了就舍不得回来哦!
记得少年时期跟着父亲去挖笋,一开始凭着自身的一股蛮力,耗尽一天的力气,终是所获寥寥,且那获得的也大多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得来的。而父亲无需废多大的劲,仿佛去菜园摘菜,信手沾来,不多时布袋装的满满。
这个需要技术、经验、体力
当然,也少不了一点运气
江西老农独家绝学《挖笋秘籍》
选竹子
竹子不要选太老的,最好一两年的那种竹子,看竹子也比较容易,嫩竹是不会长笋的,嫩竹表面颜色比较浅的,总之颜色越深就越老。一两年的竹子比较绿的。
选土地
选择土比较松的地方,还有要看地上的裂缝,竹株最下一盘竹枝伸展的方向与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沿此方向观察地面,只要见地表有土块微微隆起、松动、开裂的地方,用脚轻踩有松软感则是有笋的征兆。
冬笋往往只撑破泥土,露出些许笋尖,或浅藏在泥土以下几厘米,默默地生长着。这让找冬笋变成一个技术活。
挖冬笋有两个诀窍
一是要"看竹找笋",观察竹叶,如果发现有些叶子呈暗绿且竹叶比较浓密,还有些带*的颜色,那么这棵竹子很可能有冬笋(上图右);相反,如果竹叶比较稀疏(上图左),有竹笋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二是注意地面的细节,埋藏冬笋之处,往往泥土会稍稍隆起,并且伴随着一道裂痕,这就说明"土里藏笋"。
挖冬笋
找到笋后应小心将它三边的土锄去,找到生长它的竹根,要斩到竹根和笋的交接处,这样才有益于保嫩保鲜,也更美观。
用锄头慢慢地把泥土刨开,就会露出笋头了。
挖到笋后可别太高兴的离开了,如果是冬笋一般一根竹根是不止一个笋的,少则2-3个多的就是一窝7—8个的也不足为奇。刨笋根要小心,尽量别伤害小笋芽和竹根,刨完后要用原来的土再埋上。
收获满满,得用蛇皮袋装啦。
不过也要提醒大家,冬笋是好料子,但也不能过度采挖,尤其是不能为了挖掘冬笋而大肆损坏竹根,因为来年春天这些竹根是要生长春笋的。
到饭点啦!
给大家介绍几道小编最爱的冬笋菜
↓↓↓
冬笋老鸡汤
腊肉抄冬笋
冬笋炒肉片
冬笋的7大功效
1止血凉血
冬笋的成分比较复杂,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含量还比较丰富的胶质,能生成血小板,有止血功能。而冬笋本来就属于凉性食物,还有凉血的作用。
2
排肠通便
冬笋是竹的幼芽,其中植物纤维的含量丰富,可以增加肠道水分的贮留量,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肠内压力,减少粪便粘度,使粪便变软利排出,可用于治疗便秘等症。
3
养肝明目
冬笋中维生素的种类繁多,而且含量也不是很低,其中胡萝卜素含量更是白菜等素材的几倍,能促进肝细胞增殖、生长,也防止了*素对肝细胞的损害,还能维护眼睛和皮肤的健康。
4
开胃健脾
冬笋含有一种氮类物质,是冬笋含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这种味道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促进消化,可用以治疗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病症。
5
开嗝消痰
冬笋味甘、性微寒,归胃、肺经,具有消痰化瘀滞的作用。冬笋具有低糖、低脂、低淀粉的特点,还富含纤维素,可减低体内的脂肪含量,可用以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
6
增强免疫力
冬笋的氨基酸含量不高,但是含有的氨基酸多事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等促进机体的蛋白质合成,甚至还含有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谷氨酸以及维持蛋白质性质结构的胱氨酸,以保证机体内各种蛋白酶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助于抵抗疾病。
7
减肥
冬笋中的植物纤维含量高,其中的粗纤维占大部分,这类纤维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几乎不被消化吸收,同时粗纤维还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减少胃肠道对各种食物中脂肪、糖类的吸收,有利于减肥。
冬笋的饮食禁忌
竹笋中也含有一种不合适人体的成分——草酸盐。草酸盐深深的影响着机体对钙质的吸收,对于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骨骼的成长需要大量的钙质的未成年人,不能经常吃竹笋,否则会延缓成长。
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的病人来说竹笋也是不宜多吃的,因为竹笋中的草酸盐容易与其它食物中的钙质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草酸钙,使患者病情加重
小伙伴们,去山里挖冬笋,约吗?
天冷了赶紧端冬笋上桌吧!
人间美味啊...简直了!!!
在外忙活的宜春人,
是时候找个时间回来挖冬笋了!
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QQ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