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护士长这个血透操作,有效地减缓了患者
TUhjnbcbe - 2021/7/17 18:17:00

医院血液透析室,患尿*症的李师傅正躺在病床上做血液透析。

9年前,他不幸患上了肾炎,5年前肾炎更引发了尿*症。虽然只有45岁,但他已经做了5年的血液透析。

“以前尝试过中药治疗,但是丝毫不见起色。”李师傅说。

年,慢性肾炎进展为尿*症,他不得不开始做血液透析治疗。一周三次,每次四个小时,李师傅的手臂上满是穿刺留下的如蜂窝状的针眼,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血透越多次越觉得穿刺疼。”原来,在进行血液透析前必须用锐利的针头先穿刺,满是针眼的手臂,让李师傅疼痛不已。“

但去年下半年以来,李师傅好受多了,穿刺不再疼得受不了。这是为什么呢?“医院采用了新的穿刺方法。”李师傅说道。

原来,他口中所谓的“新的穿刺方法”叫“扣眼穿刺法”也叫“钝针穿刺”。

医院血透室护士长王柠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尿*症患者赖以长期生存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有效透析的基础。

所谓动静脉内瘘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俗称“生命线”。然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自身血管条件的问题,因为既往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有区域法和绳梯法。

区域法,指在内瘘血管的小区域内反复穿刺,呈蜂窝状穿刺,但易形成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病人皮肤损伤大、痛苦多,常因皮肤上巨大的血管瘤倍加烦恼;而绳梯法要求在病患短短的前臂上每次呈绳梯状更换穿刺点,虽然并发症较区域法少,但对内瘘血管长度要求高,具有限制性,且每次需要更换新的穿刺点,疼痛度高而往往不被患者所接受。

“针对这种情况,扣眼穿刺法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王柠解释,所谓“扣眼穿刺法”,是扣眼形成前,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采用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反复穿刺10次左右直至形成皮下隧道,然后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但“扣眼穿刺法”的成功却带来了另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穿刺点容易渗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开始采用钝针穿刺。钝针的针尖所采用的切割方法与普通内瘘针不同,针尖钝圆没有原先锋利的“刀”,是特别针对扣眼穿刺设计的。

当患者内瘘穿刺点的“隧道”形成后就可以使用钝针进行穿刺,护士只要沿着“隧道”轻轻捻进即可。因其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任何术式的动静脉内瘘都可以选用,穿刺时患者痛苦较小、穿刺成功率高,出血或渗血等情况不易发生,拔针后按压时间也大大缩短。

与此同时,这样的穿刺还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降低了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血透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患者很容易接受。

“引用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如果把血管内瘘比作一间房子,那么随便选择穿刺点就像是在房子的四壁凿洞,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墙壁坍塌。

而扣眼穿刺法就像是给房子开出一扇固定的门,进出总是在这道门里,对墙壁就不会造成损伤。”王柠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在王柠的指引下,记者在透析治疗室看到了74岁的董大伯。他曾因做血液透析治疗引发过假性血管瘤。

患尿*症10余年,董大伯曾经靠药物维系肾脏器官功能,但症状加重后,他同样不得不选择血液透析治疗。

“我做了5年多血透,手臂上都是凸出来的疙瘩。”董大伯说,因为穿刺引发血管瘤,他的血管开始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去年尝试了新的钝针“扣眼穿刺法”,如今他的手臂上虽然还留着一些因假性血管瘤凸起的疙瘩,但并发症症状已经明显有所改善。

据悉,医院在年6月主动引进这一最新内瘘穿刺法——钝针“扣眼穿刺法”,经过1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该项技术的运用已经日趋成熟。目前,已有50余位患者采用此法。

血透患者们都说,“扣眼穿刺”时疼痛较以前明显减轻。特别是对于内瘘较局限、自体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而言,更是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来源:医院

责编:秋月/责校:丽侠

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护士长这个血透操作,有效地减缓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