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
他们纯真的笑容似乎能融化世间万物
今日动态新入院16人,手术3人,预术2人,总人数人。
昨天的每日推荐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两项技术—介入栓塞治疗和静脉曲张的治疗。今天的每日一讲真实病例分享,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血管瘤家族中被我们称为“随时可以引爆的小炸弹”的簇状血管瘤。
什么是簇状血管瘤呢?簇状血管瘤(TA)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红紫色斑、结节性斑块等,病变质地稍硬,边界不清,多位于颈部、上半身或肩部,可伴有局部皮肤多汗多毛,常伴有皮下结节和疼痛。有的皮损会缓慢扩大,逐渐导致大面积受累。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也可在成年发病。
为什么称它为“随时可以引爆的小炸弹”提到簇状血管瘤,不得不提下它的兄弟: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表现为四肢或躯干皮肤红斑、蓝紫色或红褐色斑块,边界不清可为结节状,较之于IH色深,较硬,压之不褪色。而TA和KHE它俩是血管瘤家族中,最能兴风作浪的Kasabach-Merritt现象(缩写KMP,卡-梅现象)的病理表现类型。两者早期均表现为局部青色或者青紫色肿块,皮温较高,簇状血管瘤(TA)有典型的按压疼痛,两种疾病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发展后,不仅瘤体会发展增大,而且容易出现“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现象(KMP)”,血小板严重减少(小于30×10?/L),瘤体范围明显增大,周围出现大面积青紫色淤斑的出血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出现,使患者心脑血管以及重要脏器出血的严重风险大大增加,严重危及生命。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随时可以引爆的小炸弹”。
且该病由于复杂、专业性和疑难程度,对医院要求极高,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专业的医疗团队才能救治,如此高的要求,医院微乎其微。这就犹如拆弹专家,拆卸绑在身上的定时炸弹。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医院血管瘤科科主任董长宪带领的金牌医疗团队,救治簇状血管瘤患儿的案例,让我们一起见证“拆弹”专家团—省医血管瘤科的“拆弹”高光时刻。
请救救我们的孩子,我们相信您目前科室住着的两位簇状小患儿,部位不一样,但是情况却一样,来时血小板都未减少,只是在身上有一紫红色斑块,边界不清,皮温高,但是这个斑块却并不是胎记,而是簇状血管瘤。大宝出生不到百天,他的父母带着他到当地就诊,医院不敢诊治,推荐医院血管瘤科。二宝年龄更小还未满月,医院看过后,自己从网上搜索文献,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搜索各个科普视频,从科研临床能力、发表文献多少,诊治人数的多少、手术量、病友的口碑、医院的排名等多方面比对后,医院血管瘤科,不仅是全国首家血管瘤专业病区,也是国医院血管瘤(畸形)诊疗中心,更是在测评医院。“我们在网上咨询,在和董长宪主任取得联系,沟通病情后,我们立刻抱着宝宝来到了这里,我们相信在这里才能救我们的孩子”二宝妈妈在讲述时,激动的说道。
现在大宝,在董长宪主任的带领下和刘大看副主任医师组完成了簇状血管瘤的切除术。从皮肤表面看范围不大的斑块,切开后却发现瘤体与皮肤粘连紧密,位置极深,侵犯面积还极其广泛,易出血多,手术难,但是,难度再大,也挡不住董主任带领的拆“弹”团队,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使大宝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精神状态好,小脸都圆润了不少。大宝手术的成功,更为二宝妈妈增添了信心,更加肯定了自己的选择。目前二宝正进行术前准备,不日将由董长宪主任带领和郭晓楠副主任医师组完成手术。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医院,正确的治疗方式,不仅能节省费用,还能早日解除患者的病痛,让我共同祝愿二位宝宝早日康复。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发现斑块或肿块局部增大或周围颜色加深为青紫色瘀斑,且全身有散在出血点等,如是患儿,且还伴有异常的哭闹,精神食欲差,就要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积极配合检查血常规以了解血小板的变化来判断疾病转归,以免延误治疗。
请您相信,我们的专业团队会竭尽全力用精湛的技术和你们一起帮助和守护每一位患者,祝愿所有患者都能早日康复。
(大宝手术前与手术后的照片,图片部分已打码,如引起您的不适,十分抱歉)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