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港城最具影响力技术展示3国际首例胃窦
TUhjnbcbe - 2021/5/8 19:21:00

为迎接年中国医师节的到来,着力提升连二医医疗技术水平,激发全院医务人员创优争先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保障人民健康,医院举办了最具影响力技术评选活动。

这些技术来自于临床不同的科室,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处理疑难病例方面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现将这些技术一一展现,愿大家更多了解!

胃窦海绵状血管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发病年龄从12天至72岁,多发于成年,且女性多见。海绵状血管瘤肝外罕见,胃肠仅0.05%,发生于胃的海绵状血管瘤则更是少之又少,自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不超过30例。胃海绵状血管瘤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或体征,多于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黑便、贫血,多为肿瘤处黏膜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引起的急、慢性出血,曾有活检致迟发性大出血的报道。

经查阅国内外文献,胃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几乎均为外科手术,多行胃部分或大部切除术,该种治疗方法改变了胃的解剖结构,远期并发症较多。国内尚无该病的内镜下治疗文献报道,国外文献报道的该病内镜下治疗方法为灼烧、硬化剂注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上述方法多是针对病变较小的血管瘤,而对于病变较大的血管瘤的治疗,国内外均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的文献报道。年4月24日我院消化内科赵昌东副主任医师完成了国际首例胃海绵状血管瘤ESD治疗,在不改变病人胃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成功地通过消化内镜“微微创手术”将病人具有潜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胃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后病人第2天就可下床,3天后进食,6天后顺利出院,经过3个多月的随访观察,病人无特殊不适主诉,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该病内镜下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消化内镜微创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上图为ESD治疗过程

上图为术前胃镜表现

上图为术后75天胃镜表现

操作者:消化内科赵昌东副主任医师团队

科室链接连云港市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消化内科创建于年,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科,拥有消化专科病房、消化内科门诊、消化内镜中心三大部分。消化科开设病区2个,开放床位60张,专科诊疗水平处于连云港市前列。消化内镜中心拥有先进的日本Olympus/内镜系统、OlympusEU-ME2超声内镜、富士能内镜系统、高频电氩气治疗仪、胶囊内镜、14C和13C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常规开展粪菌移植、普通及无痛胃肠镜检查、色素内镜、超声内镜、内镜下消化道止血术、消化道狭窄扩张术、消化道狭窄支架置入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肠梗阻导管植入术、内镜经皮胃造瘘术(PEG)、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套扎治疗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经口内镜幽门肌切开术(G-POEM)、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技术。核心技术:消化科疑难危重病的救治、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消化道粪菌移植、消化道早癌的诊治、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诊治、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瘘的内镜下治疗、肠梗阻的内镜下治疗、进食障碍的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等。

医者仁心

每一个医生的初心

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好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活着

每一个看似细微改变的背后

都有着无数医学人的努力和付出

医疗治愈的

不仅是人体

更有人心!

接下来

我们将继续为您推出连二医优势技术

敬请期待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港城最具影响力技术展示3国际首例胃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