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观上,曹文轩质疑“现代”以来断裂的进化论历史观,而认同于连续性的传统历史观。用曹文轩的话来表达:那么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难道就没有它的道理?客观地说,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学者型作家,曹文轩不可避免地接受过并认同过断裂的进化论历史观。如他在80年代完成的《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一书的立论基点、整体框架便建立在80年代的断裂性进化论历史观――挣脱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并“走向世界”的文化背景之下。如该著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已经不可否认地处于世界文化大潮之中。”⑧但是,曹文轩在接受80年代国际文化思潮的同时又在担忧:“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中国当代文学是否会被国际文化所湮没?(《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所以,他倾向于将“国际文化”作为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的远景,而选取80年代文学现象作为近景,而且在分析现象时特别审慎:“只有描述,却没有价值判断。”⑨不过,忧虑归忧虑,80年代的曹文轩对“国际文化”处于向往状态。90年代初期出版的《思维论》(后又名《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初版)既让曹文轩恶补了西方文化理论,同时也寄予了他理性的雄心壮志:改变中国传统史学“有史无论”⑩的弊端,以期建立中国当代的艺术哲学理论。只是在缺少中国艺术哲学理论传统的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哲学体系的建立谈何容易?但正是经由这次艺术哲学的思辨之旅,或许才让他日后从西方文化思潮中抽出身来。新世纪之初,几乎同时出版的两本文学研究著作《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和《小说门》似乎悬搁了对中国艺术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重返“现象”且退守到艺术的“小道”来重新寻找中国当代文学的出路,即: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如何从西方现代文化为主导性文化的处境下突围。当然,新世纪之后的曹文轩依旧心仪勃兰兑斯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和韦勒克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将较为正经的问题化入趣闻之中”11的表达方法,恢弘的逻辑框架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尽管如此,曹文轩从80年代对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接受,经90年代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练和反思,到新世纪以后转向质疑进化论而主张连续性的传统历史观了。
Time 2015-10-13 13:22:46 情感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