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报
图为毛颖(前左二)和工作室部分成员讨论复杂难治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案
劳模创新工作室
毛颖泛功能神经外科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各类脑疾病诊疗过程中率先提出以脑功能保护为前提的创新理念,团队建立了多种脑功能定位、调控和重塑的外科治疗新技术,促进了传统神经外科“祛邪”向现代神经外科“扶正”的关键转型。相关成果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被国际同仁赞誉为“世界神经外科发展风向标”。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探入大脑神秘领地,神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有着太多神奇。在神经外科实战30余年,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主持开颅手术余例,传承创新大脑高难度手术,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领军者”。年,毛颖获评上海市劳模,年创建医院毛颖泛功能神经外科劳模创新工作室,他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一个人走得快,领跑神外技术发展
采访当天,早上6点30分,毛颖骑着自行车来上班了,而前一天深夜,他和同事们刚完成了当天手术的复盘。毛颖很勤奋,他说这是一个劳模最基本的品质。
大学毕业进入医院神经外科后,毛颖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神经外科著名专家周良辅教授,先后赴美国、日本学习。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日本访学时的经历,他说:“我那会只有手摇钻,日本医生用的是气动钻,转速达8万转。一台开颅手术,他们可能只用10分钟,我们往往要花近一个半小时。”“为什么日本脑动脉瘤检出率这么高,每天至少两三台住院手术,而在国内一年才接触60多例?”老师这样向他解释,随着中国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将来动脉瘤的检出率也会很高,你的工作会在这上面花很多时间。
21年前,毛颖收治了一位脑动脉瘤患者,病情复杂,在当时没有先例可循。一旦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非常高。他将动脉瘤所在血管看作一座桥,旁边再建一座新桥实施血运重建,将旧桥旷置。血管“搭桥”不仅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还将脑动脉瘤从“不治”变为“可治”。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实践,毛颖带领团队提出旷置病变血管、人工搭建颅外-颅内血管沟通、重建脑血运的治疗理念,解决了难治脑血管病课题,引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