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阳
“那个97岁依然上手术台的吴老真的离我们而去吗?”一位采访过吴孟超院士的记者说,得知此消息时真不敢相信,直到从主流媒体报道: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胆外科的重要推动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学科成就上为人称道,20世纪50年代,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肝脏止血技术,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70年代,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提出“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的新观念;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吴孟超一生荣誉无数,年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年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给吴孟超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他还在培养举荐年轻人才、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方面作出许多贡献。曾经采访过他的本报有关记者都表示,吴孟超身上充满着正能量,留给人的印象至今难忘。
(照片由吴孟超院士秘书提供)
立志要做外科医生
吴孟超年出生于福建闽清县,5岁时随家人来到马来西亚。年,全面抗战爆发,吴孟超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因战乱无法奔赴延安,他决心“读书救国”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年,他参军入伍投身到军医大学的创业实践。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他遇到了改变一生命运的恩师——裘法祖。他请教裘法祖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裘法祖说:“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与肝脏外科结缘。
吴孟超非常认真刻苦。对这个得意门生,裘老曾用四个“非常”形容:“他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好。”
一双手长了眼睛
很多人认识吴孟超是在年7月,央视《朗读者》中一个17分钟的节目里,96岁的吴老让大家看到了他那一双神奇的手——一双因为拿了70年的手术刀已经严重变形的手。它握过许多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柔软细腻。
别看他的食指已经畸变,在手术部位被涌出的血遮住了器官时候,他能够凭经验和直觉准确找到问题点,精准得分毫不差,如同有雷达引导。同行赞叹“这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
正是这双手年为一位安徽农民切除了体积63×48.5×40厘米,重量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
年,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大会上,首次向世人公布了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结数据,91%的手术成功率。这让与会外科医生震惊,这样的手术量和手术质量都是当时无人能匹敌的。会后,吴孟超被当选为国际外科学会正式会员。从此以后,国际肝胆外科领域有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年,吴孟超为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除重达克的肝母细胞瘤。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从医70余年,他先后完成1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近多名患者。直到98岁正式退休前,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照片由吴孟超院士秘书提供)
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吴孟超是一个对荣誉看得很淡的人,他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国内很多优秀的外科学者比我更有资格得到这个荣誉,比如我的恩师裘法祖教授,还有那些已故的外科学的开创者。”
但是,他对当好一个医生态度极其认真。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患者切除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也曾用5个小时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医者仁心。吴孟超曾于年4月写下这样一句话:“感悟为医之道,要有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和同情心。”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前,他总会先把手搓热;为病人检查完,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查房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这样解释“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他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度过难关。”
(照片由吴孟超院士秘书提供)
心心念念为苍生
吴孟超是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科学家,还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年,他和同事一起,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年,吴孟超牵头组建“三人研究小组”,利用法医研究所的多例肝脏标本,系统研究了中国人的肝脏解剖,特别是血管解剖特点。年郑州外科会议上,吴孟超公布了肝脏解剖研究成果,提出了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年,吴孟超突破性解决了肝脏手术出血问题,避免患者只能在低温下手术,提出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认可并在国内推广。
年,吴孟超率先申报了学校的第一个硕士生培养点,带头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后,他又申报了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开放十几年时间,吴孟超为国家培养肝胆外科专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近百名。
目前,中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以及第3代、第4代学生。他的肝胆外科研究所在王红阳院士的领导下,也被誉为国内肝胆外科“科学研究的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年,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从吴孟超曾经于年12月25日写下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科技记者心目中的他
吴孟超曾多年担任上海市科协的荣誉委员,年以来,连续十多年作为评委,参与上海市科技精英的评选工作,多次表示要加强举荐培养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的力度。
(照片由上海科技报社提供)
他还非常关心科协开展的学术活动和科普工作,上海科技报曾刊发文章,报道他对健康科普的态度和观点。
上海科技报有2位记者曾经专门采访过吴孟超。老记者张申芬回忆,年前后,科技系统组织出版有关科技奖励人才的丛书,张申芬负责采写吴孟超传记,曾医院和吴老家,与他的同事和家人了解吴老的事迹。张申芬晕血,但是为了身临其境感受吴老工作的重要性,还是坚持与吴老一起进手术室,看到他把一位患者肝脏中的肿瘤取出放在手术盘中。
“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大爱啊,与那种把医生作为职业的人完全不同,吴孟超是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张申芬回忆说,肝胆手术经常是需要医生持续站立几个小时,非常考验体能。每次手术后,吴孟超都要躺在那里静静地休息一下。有一次采访吴老在病房巡诊,一位外地患者的家属突然冲到他面前跪下来,求吴老救救他的妻子。吴老听了情况后,随即收治了这位患者。
(照片由上海科技报社提供)
老记者骆红初回忆说,20多年前,她曾经采写了吴老的一篇人物专访,在上海科技报刊发了一整版。“吴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没有权威人物的架子,对媒体采访一视同仁,总是以诚相待。”骆红初说,记得有一回到吴老家里采访,特意问吴老的妻子“吴老工作这么忙,有时间帮你做家务吗?”他妻子说,哪有时间做家务呀!骆红初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吴老当时的表情,那种充满爱意和愧疚感的笑容!
“吴老是令人崇敬的,他还从不揽功。有许多成绩他总是说都是大家一起做的。”骆红初说。
年5月3日,第号小行星被国际组织审核批准,被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倒下的是吴孟超院士的躯体,但是他的精神永存,将一直感召激励着后人。正如王红阳院士于年5月22日创作的《“吴孟超星”永远璀璨——沉痛悼念吴老》所言:
他是成百上千名学生的恩师,他是成千上万个患者的恩人;他是众人瞩目的科学巨匠,他是无数人崇拜的济世典范。他,尊敬的吴孟超院士,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无数人默默地流泪,无数人深情地悼念,无数人轻轻地呼唤,尊敬的吴老,丰碑永存,桃李不言。
从医七十载,游刃肝胆,精勤不倦;德近佛,才近仙。开拓几十年,勇闯禁区,坚守誓言;图创新,敢攀登。获奖无数轻拂袖,大医精诚万民安。
巨匠仙逝,风采依旧;大医千古,薪火相传。他,我们的恩师,没有走远。浩荡环宇,“吴孟超星”依然璀璨。
本文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