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让孩子得了这种病……”胡女士的妈妈目前仍记得12年前的一个下午,胡女士突发呼之不应,随后四肢抽动,口吐白沫,持续了32分钟左右才逐渐清醒。
目前39岁黑龙江胡女士已经嫁作人妇,女儿乖巧,家庭幸福,但是12年前那次“意外”后,癫痫如同魔咒一样如影随形。每年都发作一到两次。不过好在发作时间不长,次数不多。
今年上半年,胡女士的癫痫发作次数突然越来越多,症状也越来越严重,胡女士一下子抑郁起来,也不爱出门也不爱说话了,好好的生活一下子蒙上了一层阴影。医院做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考虑为右额叶海绵状血管瘤,继发性癫痫。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医院建议转院治疗。
多方打听下,胡女士一家慕名来到首都医院癫痫中心。该中心由我国癫痫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栾国明教授领衔,汇集周健、李天富、关宇光、王梦阳、翟锋等癫痫专家,目前已发展成实力强大的癫痫学科医疗团队。特别在术前评估、致痫灶精准定位和手术治疗上更是引领我国癫痫外科发展,不少难治性癫痫患者及家庭也因此受益。
这次,胡女士找到了首都医院癫痫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周健。入院后进一步检查,结合症状与脑电图学,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及周围皮层为致痫灶。
周健主任介绍,海绵状血管瘤乍一听这个词,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肿瘤,实则大可不必谈瘤色变。海绵状血管瘤又名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的脑血管病。海绵状血管瘤的风险除了出血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癫痫发作。研究表明,大多数大脑半球上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且首次发作后5年内再次发作的比例可高达94%。反复的癫痫发作对患者的智力、心理及生理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故而对于癫痫发作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查明胡女士的癫痫的罪魁祸首是海绵状血管瘤,但海绵状血管瘤偏偏长在了右侧的中央区,(就是负责肢体和面部活动的最高司令部),主要累及头面部功能区,靠近手功能区。
周健主任表示,在脑中央最高司令部实施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手术,处处是禁区,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就好比“大海捞针,需要找出埋在海底的绣花针,但不能搅起一丝泥沙”,稍有一点点闪失就会造成面瘫、上肢活动障碍甚至偏瘫,这对我们三博癫痫中心团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患者和家属对医生很信任和坚持,周健主任也觉得把握性比较大,值得一搏。周健表示,这次手术,我们不但要切除海绵状状血管瘤,还需要切除与癫痫放电传播有关的区域及继发性致痫区域。“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除切除血管瘤病变本身外,应尽可能一并吸除周围的含铁血*素沉积带,并将癫痫放电皮层给予处理,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发作控制效果。当然,大脑功能区的手术,无论癫痫、血管畸形还是肿瘤,首要任务是要把病灶切除,同时最大可能的保护功能,不损伤神经功能。
周健主任带领医疗团队认真地术前讨论,决定行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的癫痫灶切除术。
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皮层电刺激定位技术共同协助下就等于为手术中病灶准确有效地切除加上“双保险”。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保全功能的情况下更准确地切除病灶。皮层电刺激定位技术通过联合头皮电极所记录的脑电信号,可以在术中精准定位切除脑组织病变范围。
手术如期举行。神经导航准备就位,病灶位置比较隐蔽,周健主任很有经验,首先用神经导航确定病灶藏在中央前回前唇,再进行浅麻醉状态下皮层电极监测,皮层电刺激。在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多模态辅助下,周健识别出患者的运动区、感觉区及传导束等,在最大程度切除癫痫灶的同时,保护好这些重要功能区域。经过4个多个小时的“精雕细琢”,切除包括病变在内的中央前回下部皮层大小4×3×3cm,胡女士脑中的异常放电区域被完全切除,手术顺利完成。术后胡女士各项生命体征正常,神清语利,四肢活动自如。术后8天已康复出院。
周健主任提醒,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一经发现宜尽早处理。位于表浅部位的血管瘤手术较好处理。而功能区或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则有一定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这要求有良好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定位的精确性以及电生理监测、以及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