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的5名河北人,背后的
TUhjnbcbe - 2024/2/17 16:18:00
白斑医院排名 https://m.39.net/disease/a_13809259.html

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共有5名河北籍*员在列。

这些河北籍*员都有哪些故事?在他们身上我们又能看到怎样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占山

不怕牺牲勇于担当

王占山。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人在阵地在,决不退一步!”

年7月,朝鲜战场“.1”高地,在敌*飞机大炮的猛烈攻击下,河北丰南籍干部、志愿*第54*师团3营7连3排排长王占山,组织76名战士吼出了这样的誓言。

当时,王占山所在团正奉命在朝鲜金城前线阻击“联合国*”的疯狂反扑,敌*在飞机大炮等掩护下,向高地和周边阵地进行连续猛烈攻击,王占山和战友们浴血奋战坚决阻击,击退敌人多次进攻。连续作战使连队伤亡很重,阵地上只剩下王占山1名干部和76名战士。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高昂的斗志浴血奋战,王占山带领战友们坚守阵地4天4夜,打退敌人30余次进攻。直到志愿*团来换防时,整个阵地仅剩下10人。当时,王占山已多处负伤,刚下战场就昏倒在地。

王占山生于年12月,唐山丰南人,一生参加过数十次大小战斗,身体38处受伤,先后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年7月在抗美援朝金城巨里室北山“.1”高地阻击战中“死而复生”的战斗经历。

王占山年8月入*,当时*龄尚不足5年,但当战斗进行至最危急的时刻,这位年轻的共产*员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充分彰显了一位共产*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战后,王占山荣立一等功,被志愿*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郭瑞祥

*治素质过硬挽救危局

在5名河北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河北魏县人郭瑞祥在战场上同样表现出过硬的*治素质。

图源:大连日报

郭瑞祥年12月生,16岁投身革命,17岁便加入中国共产*。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冀南战斗、反扫荡战役、肖渠战斗、曹县东南反顽战役等,作战英勇。解放战争时期,在情况非常危急、部队成分不纯的情况下,他及时整顿健全组织、加强*的领导,有效挽救危局。

公示资料显示,郭瑞祥离休后生活简朴,始终保持红*的*治本色。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在战场上,王占山和郭瑞祥用血战到底展现了共产*人的奉献和担当。

蓝天野

在隐秘战线发挥光和热

蓝天野,年生于河北饶阳。年9月,蓝天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当时蓝天野只有18岁,而他的入*介绍人则是自己的姐姐石梅。

年9月,蓝天野在北京人艺排练厅拿着话剧《家》的剧本。新华社发(史春阳摄)

当时,石梅为了迎接抗战胜利而回到北平,在中共华北局晋察冀分局城工部工作,任务是在大城市发展地下*的力量。

因为从小生活在沦陷区,蓝天野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受自身经历和姐姐的影响,蓝天野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加入了中国共产*。

那时,姐姐用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信息并记录,蓝天野则负责刻蜡版、油印宣传资料。

除了进行抗日宣传工作,蓝天野还成为北平地下*的交通员。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西直门出发一直骑到西山,把沦陷区的物资和文件送给解放区的同志,又从那里拿回给北平地下*工作人员的各种物资。

虽然从事的都是高风险工作,但相比危险,蓝天野感到遗憾的,却是那时候自己还小,不能为*做太多的工作。

戏剧是蓝天野一生钟爱的事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最爱的是绘画,走上戏剧这一行其实是为了做好*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北平成为国统区,为了在戏剧战线上扩大*的影响,北平地下*成立了北平剧联*支部,蓝天野正是*支部的一员。按照*的工作安排,蓝天野无怨无悔地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人生。

就连蓝天野这个名字也是听*的话改的。年秋天,从北京转移到解放区的路上,为了安全,组织上临时要求改名字,他就从原名王润森改名为蓝天野,并一直用了下来。

从绘画“跨界”到表演,工作内容和要求改变,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但蓝天野的“跨界”却异常成功。他在《茶馆》中所饰演的秦仲义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他先后执导了《山村新人》《救救她》《故都春晓》《家》《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十余部话剧。

从绘画到戏剧,看似“无缝衔接”的背后,全是出于一个共产*员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信念。

蓝天野曾有一本积累了数十年的珍贵集子,里面收藏了上千张各式各样的人物画像。“有的是照片,有的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有的是我自己画的素描速写。”蓝天野通过积攒各种人物画像,去揣摩画中人的内心,从中获取演戏的灵感。

年,为纪念建*90周年,已经阔别话剧舞台19年、84岁高龄的他加盟剧组,重排献礼剧目《家》。他说:“这么多年没登台了,当时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但只要剧院需要,我就要发好光和热。”他在排练中不慎摔伤,手指骨折,起身后的第一句话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第二天,他仍带伤坚持出现在排练现场。

年是建*一百周年,94岁的蓝天野今年还将为北京人艺新落成的剧场再执导一部新戏,他还在用自己的努力,在戏剧舞台上发光发热。

辛育龄

苦干实干精益求精

在5名河北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一位与中国共产*同龄的百岁医生。

他,就是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

辛育龄(右)在指导博士生的实验工作。图片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年,恰是中国共产*诞生的那一年,他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

年,年仅16岁的辛育龄参加了冀中人民自卫*。年5月,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成医院的卫生员,后又被分配到制药厂,并加入了中国共产*。

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开展中国首例肺移植、承担20余项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和部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18次……从医生涯中,辛育龄挽救生命无数,科研成果等身。

“*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生。”辛育龄曾这样说。

上世纪50年代初结核病流行,但彼时应用肺切除手术治疗还有很大阻力,不少重症肺结核病人因咳血窒息而死亡。

辛育龄同麻醉医师研究后,创新采用双腔插管麻醉法保障手术安全,成功治疗了两百多例患者。上世纪60年代,他又研究创立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将残端瘘发生率降到0.4%,基本避免了这种致命的手术并发症。

解决一两个医学难题,并没有让辛育龄感到满足。从年到年,辛育龄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医院建立了胸外科。

为了解决难题,辛育龄甚至还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辛育龄就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又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相继用仪器测痛阈,为筛选适合针麻手术的病例做比较。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为了简化操作,辛育龄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年,辛育龄成功主刀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此后用针刺麻醉做了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针刺麻醉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辛育龄用苦干实干的精神作风,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辛育龄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这缘于他的仁心仁术,也缘于他与白求恩大夫的一段机缘。

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区卫生部学医。年,他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在与白求恩接触的日子里,他亲身感受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辛育龄回忆,当时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手术队赴前沿阵地,同志们劝他:“离敌人太近了,危险!”白求恩大夫却说,距阵地愈近,愈能多救些伤员。简陋的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从容镇定地救治伤员,令辛育龄感佩于心。

白求恩光荣牺牲后,辛育龄始终没有忘记白求恩的启蒙和教诲。白求恩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年过八旬之后,辛育龄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辛育龄说:“病人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医生为病人服务,也从服务中学习。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

“病人要紧”是辛育龄的口头禅。每次开胸之后,辛育龄的动作都极其轻柔。他还提醒,胸腔镜手术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为了减轻病人负担,他长期坚持出诊不设特需专家号,只设普通专家号。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千方百计节约费用,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救治危重病人,他可以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他敢于承担风险,对于那些病情复杂又做过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人,甘愿主动承担风险,尽量救治。

有些危重、医院放弃治疗,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照料获得了新生。

年,辛育龄到天津讲学时,一个右脸高高肿起、大血管瘤垂出口外的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14岁的女孩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

他动员多科室专家组成协作组,精心准备这台高难度手术。女孩十天内三进手术室,手术终获成功。术后,辛育龄对女孩悉心照顾。最终,女孩回到了课堂,还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在辛育龄女儿辛晓梅印象里,父亲是个不顾家的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报酬、不计代价为病人服务。”

同事们说,节假日、公休日总能在办公室看到辛育龄;直到90多岁,他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如今他虽在卧榻,医院的发展和后辈的成长。

对*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在离开白求恩的日子里,辛育龄传承着白求恩精神,也践行着一名共产*员一心为民的初心。

李宏塔

不忘初心一心为民

李宏塔和李大钊雕像合照。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李宏塔的祖父,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他的父亲是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李葆华。

成长于革命家庭的李宏塔,曾担任安徽省*协副主席。但无论身居何位,他始终按一名共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年,李宏塔调到民*部门工作。在组织部门征求意见时,他说:“我就是想找一个干实事的部门去工作。民*尤其实在,是直接给老百姓办事。”

在民*系统工作18年,李宏塔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对象为亲人,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每次下乡,他都不打招呼,走进村、敲开门,直接和群众坐在一起,到群众中听心声。

曾经有一位领导问李宏塔:“老李,你是怎么摸到村里的呢?”李宏塔只是笑笑。原来,农村里一般都有不少狗,外人一进村,狗往往先叫起来,村里人马上就知道了。想暗访,很难。

李宏塔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每次,他都先让车子开到道路不通的地方停下,然后瞅准机会,直接到最近的农户家中,讲明情况,请他们来带路。这样,一来找人方便,二来村里的狗因为熟人带路也不会乱叫。

村里的寄宿学校、城郊的养老院、城里的老旧小区,都是李宏塔经常去的地方。因为调研深入,他先后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完善精准扶贫的制度化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主题提交了多份提案。

“父亲说,我们只有一种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人应该干的事。”李宏塔说,相比祖父,父亲李葆华对他的影响更为直接。

年,李宏塔担任安徽省民*厅副厅长,曾先后4次主持分房工作,分房近套,可他从未给自己分过一套房子,一直住在一套50多平方米的旧房里。

“分房机会不是没有,但需要房子的人很多,很多人家庭条件确实不好。跟他们相比,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

年一退休,李宏塔就加入了中华慈善总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为人民服务,是李宏塔谨记于心的“家训”,也是辛育龄始终遵守的信条。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河北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的5名河北人,背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