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记者王晶)近年来,“世界爱耳日”“世界自闭症日”等越来越多的公益日被外界所熟知,这些日子不仅仅是特殊儿童们的节日,更是连接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纽带,使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这条纽带了解和认识身边与自己不同的孩子。
二十几年前的邹媛,便是别人口中一位“与众不同”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有着一个怎么也撕不掉的“标签”。大学毕业后,由于听力问题限报教师专业,邹媛选择进入出版行业,成了海豚出版社的一位童书编辑。从业十余年,她一直倡导融合教育,试图结合自身经历,帮助引导普通儿童如何与特殊儿童去相处。为此,她还用了两年多时间,与同事们制作了一套原创绘本——《与众不同的朋友》。
她觉得,无论特殊儿童还是普通儿童,都要让孩子们接纳生命的多元化,这是他们成长之路中一堂必修的人生课。
童书编辑邹媛(受访者供图)
由邹媛和同事们制作的原创绘本《与众不同的朋友》导读折页(受访者供图)
“老师,都是因为她耳朵不好”
两岁时,因得肺炎注射庆大霉素,使得邹媛的听力严重下降。
而接下来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上学。时至今日,邹媛很感慨,“感谢父母做了这个决定,除了带我开始和时间赛跑的治疗,还坚持把我送进普通学校,而不是聋哑学校。”彼时,整个班级、整个年级、整个学校,融合教育的对象并不多,甚至都没有“融合教育”如此明确的叫法。
此后,随着听力逐渐下降,邹媛不得不戴上助听器,也慢慢发现自己和周围小伙伴有点不一样。课堂提问,老师喊到她的名字,和别人一样答不出来,但同学的一句“老师,她耳朵不好。”她便可以立刻坐下,而并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去罚站。*训时,也因听力不好免于训练,和生病的小伙伴一起树下乘凉。
戴上助听器时,邹媛总觉得自己像个“怪物”,又加上坐在前排,“好像大家上课没在看黑板,都在看‘怪物’。”邹媛说,那种“有点儿不一样”的想法像个小火苗一样在心里藏着。怎么去扑灭它,或者,到底要不要灭掉,不知道该怎么办。
体育课时,因为怕摔坏,邹媛会把助听器摘下放到保护的小盒子里,再用袋子裹好,塞进书包的最里层,最后再把书包推进课桌抽屉深处。“我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只有那时,我才觉得自己和大家一样可以奔跑打闹,不再像‘怪物’。”
可在平时,这个小物件还是会像个炸弹一样,随时可以被踩爆。一次从体育课上回来,邹媛还没到座位,就看到大家都在围着当时班里最淘气的小凯,他手里正拿着她的助听器小盒子,举着问她:“嘿,这个我戴不上啊,怎么戴呀?”霎时间所有的同学齐刷刷看向她,“我想回家,更想找个洞立马钻进去。”
邹媛说,彼时的自己,走到哪里,凡是没有如愿的事,大家总是强硬地将其归结为这一个原因,“更何况她耳朵不好。”她也渐渐不再抗拒。“那时我一直在想,如果大家可以正视我所有的问题,哪怕说我不聪明、不上进、粗心大意等,我都乐意接受,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我啊!”
“你和其他孩子一样,都很调皮”
求学期间,虽遇到很多嘲讽与不解,但至今邹媛仍感谢一位叫刘旭的语文老师,“很像一位知心大姐姐,她每周布置写周记,每次不管我写了什么,总在末尾用红笔做长长的批注,还给我留下了她自己的秘密:被严重的近视困扰很多年。”
这些批注,也会让她想起上小学时课堂上那些温暖的小纸条。彼时,老师把她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前排。“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没听到老师说的话时,会看向我周围小伙伴,很快会有纸条递过来,上面有老师刚讲的话,或者留的作业。”
而刘旭老师,正是和那些小伙伴一样,一直在平等地看待她。
邹媛说,她可以放心淘气,甚至偶尔迟到没交作业忘了背书……每当这时,刘老师会像对待所有犯错的同学一样,罚抄课文,但她心服口服,哼着小曲儿抄到半夜也没怨言。她也会和老师分享“秘密”:“老爸厉声呵斥,还有我老姑没完的唠叨,我会偷偷关掉助听器,但是被发现后免不了一顿暴揍和呵斥。”每次刘老师都会陪她一起笑,说她“太皮”了。
彼时,特殊教育是一个新兴行业,邹媛想都没想报了这个专业,她急于融入那个“小怪物们”的群体,像语文老师那样,将爱与力量传达给和她有着同样困扰的孩子们。
遗憾的是,她并未如愿。
上大学前,邹媛来到助听器验配中心,她问师傅,有没有更小的助听器,小一些,戴上后头发盖住可以看不出来。师傅的回复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你看,咱中国人喜欢购买肉色的助听器,为了隐蔽,所以我们通过各种工艺把助听器越做越小,直到放进耳内看不出。但国外不一样,他们喜欢购买五颜六色的,和自己肤色差别大的,不光自己找起来方便,还可以呼吁周围人的关爱和帮助。”
“我当时一惊,还有人主动当“怪物”?不过,如果可以在一个充满接纳和理解的环境里做个所谓的“怪物”,我好像也有点儿愿意。”这段对话邹媛一直记到现在,也让她变得越来越开朗。
“融合教育,不是生硬地把孩子们粘连在一起”
大学校园又是一片崭新的天地,有朋友帮邹媛介绍了特殊教育机构,她第一次来到培智学校做义工,这里的孩子,有脑瘫儿、多动症患儿、自闭症患儿等等,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和他们沟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她说,有的孩子行动不便,却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其他的孩子,哪怕只是擦鼻涕和扣扣子这种简单的小事;有的孩子担心上厕所给老师添麻烦,就尽量不喝水。而在邹媛没听清某句话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尖叫着提醒其他孩子大声些……
“其实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从一出生,我们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如今从业多年,邹媛回望自己的童年,她很感慨:“我们的孩子身边,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位‘与众不同的朋友’;我们的孩子,也可能会是那位‘与众不同的朋友’”。
但当孩子说,他的朋友跟他不太一样,要怎么做?
年开始,邹媛用了两年多时间,和同事们制作了一套原创绘本——《与众不同的朋友》,已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上市。每本书的小主人公都是一名特殊儿童。其中有唇裂患者、自闭症患者、视障儿、抑郁症患者,也包括面部有大片红斑血管瘤的孩子。邹媛说,自己想帮助、引导普通儿童去和故事里的小主人公这样的小朋友去相处,他们不该被隔离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可眼下,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
邹媛说,目前,尚有很多特殊儿童没能顺利地接受融合教育,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有些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年纪小,除了学业的繁重,他们还要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抵抗厌学等消极情绪。”
而对于普通儿童,怎么去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除了怜悯、同情之外,怎样去调整状态?邹媛觉得,融合教育,不是像双面胶一样生硬地把孩子们粘连在一起。她总希望有一种声音,可以在孩子们年幼时转达给他:“如果某些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一只‘小怪物’,不要害怕,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你我这样的‘小怪物’,才如此斑斓多彩。”
邹媛期待,有一天,这些孩子们都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接受正规全面的教育,这才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