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工作的江苏盐城患者肖江(化名),不久前突然摔倒在小区里,发生严重的脑出血。邻居拨打急救电话,将其送医院抢救。神经外科副主任王杰说,患者罹患鼻咽癌,病情复杂,开颅风险很大。权衡之下,王杰采用ROSA机器人辅助系统对其进行颅内手术,手术仅用时20分钟,术后恢复良好。
超能力ROSA大显身手
说起肖江的病情,王杰回忆道,“我们检查后发现患者发生了严重的脑出血,导致意识障碍和半身不遂。但他的病情复杂,血肿下方有个不明囊性病灶,可能是囊肿,也可能是鼻咽癌转移。如果在这个时候对血肿做手术引流,风险很大。”权衡之下,王杰决定先用药物为肖江进行脱水治疗,保护大脑功能。用药后,肖江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跟医护人员进行简单交流。但他脑内的血肿仍需引流,而传统开颅手术对他来说风险太大了,一旦手术中不明病灶被破坏或者损伤脑功能区,都会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跟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王杰用ROSA机器人做一场损伤最小的引流手术。
图说:王杰(右)来源/医院供图
在ROSA机器人的辅助下,王杰手术团队精准定位血肿穿刺点,只在患者颅骨上开了一个不到3cm的小孔,就成功穿刺引流出了血肿液体,并吸除了30ml血块。考虑到一次性引流所有液体会使颅压明显下降,给病人造成风险,王杰保留了一部分液体,这部分不会再影响肖江的大脑功能,并且会在将来的恢复中逐渐吸收。手术第二天,肖江的双臂恢复了活动,进食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ROSA是一款多功能机器人,来自法国,英文全称是(RobotofSurgeryAssistant)。年,医院率先引进华东六省首台ROSA机器人,开启了华东脑外科“机器人时代”。这套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系统不用开颅就可以实现对病灶的精准定位,它最多能在2个小时内埋藏几十根电极,迅速对病人的病灶进行精准定位,符合神经外科功能保护这一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医术追求。ROSA能够治疗脑肿瘤、脑出血、脑脓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难治性癫痫等疾病,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其精准度和速度远远超过传统手术。而由于精简了手术过程、减少了人力物力,手术的费用也比传统开颅手术更便宜。
术中唤醒,保护大脑功能区
医院是一家“强专科小综合”医院,开业至今,以脑肿瘤、脊髓肿瘤为特色的神经外科,逐步获得业内外的认可。既为患者切除病灶,又最大程度保护大脑功能区,已成为神经外科团队的不懈追求。
患者吴阳(化名)来自江苏泰州,他脑部长了一个海绵状血管瘤,尽管只有芝麻大,却让他头痛恶心,连说话都不利索了。不久前,医院求助。“病灶长在大脑深部,又刚好处于患者脑部的语言区,所以对他的语言功能造成了明显的影响。”王杰介绍,“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还要保护好他的语言功能,是这次手术面临的最大难点。”
手术室里,吴阳睁着眼睛,意识清晰;而他身后,医生护士们正围着他忙忙碌碌,电钻的嗞嗞声和颅骨的震动从耳边传来。他的脑部已经得到麻醉,并没有痛感,但知道自己的脑袋上正在被“打洞”。王杰在吴阳的颅骨上打开了一个2cmx2cm的微创小口,通过神经导航精准定位,顺利地找出了藏在大脑深处的病灶。
手术到了关键时刻。助理医生拿出一台经严格消*的平板电脑举到吴阳面前,点开了一局麻将游戏:“我来点,你来读。这个牌认识吗?”绿莹莹的屏幕上,正是吴阳最熟悉不过的麻将界面,他顿时感到放松不少。他准确地说出对应的牌面:“七万。”
在神经导航、手术显微镜等高精设备的辅助下,吴阳脑部的海绵状血管瘤被精准切除。经术后监测,他的语言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让患者识别麻将牌是为了观察其阅读和表达功能。手术团队先用生理电刺激大脑皮层的特定位置,同时让患者说出麻将牌的名称,如果回答正确,代表该位置不影响语言功能;如果回答错误,就代表要考虑保留这个位置。”王杰说,“过去我们多是用唱歌、背唐诗来判断语言区功能,但这位患者说他不会唱歌,喜欢打麻将。于是我们就根据他的个人喜好来判断他的语言功能,也能缓解他在术中的紧张感。”
医院地处上海西北部,是医院,如今由联想控股,年成为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在名誉院长徐启武教授的带领下,神经外科迅速发展壮大,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王杰说,像这样保护大脑功能区的手术,在医院已并非首例。同时,医院神经外科、康复科等紧密合作,第一时间为术后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功能,回归社会。
新民晚报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