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吴孟超——肝胆相照济苍生!医之大者矢志报国
今天,我们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送行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手术室里,吴孟超无数次说起这句话。
■本报记者*琰张鹏
他的灵堂,没有哀乐,回荡着《国际歌》的雄壮旋律,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曲子。
遗照中,他身着*装,笑容一如往常和蔼。
和“癌中之王”战斗一辈子,他曾说,毕生夙愿是“愿天下再无肝癌”。
……
5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9岁。
今天,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他的亲人、好友、同事、学生等将向吴老作最后告别。
肝胆相照济苍生。吴孟超一生和医学、科学相伴,书写了无数传奇——
上世纪40年代,他从马来西亚回到中国,阴差阳错学了医;曾因为个子矮差点上不了外科手术台的他,带领中国肝胆外科走过一条披荆斩棘之路、开创了一片崭新天地;他做了近1.6万台手术,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奖,96岁高龄仍穿梭于一线的病房与手术台。
“能和先生生活在一个时代是我们的骄傲。”“您是泰斗、是星辰,也是笑容温暖的好爷爷,是我们大家的爷爷。”“我们虽然失去了您,但我们更要成为您!”……灵堂内外,白菊堆成小山,那些写于鲜花卡片上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
很多关于吴老的往事,一一浮现在人们心头。从中,我们读到一代大医的坚守、信仰、担当。
大医千古,薪火相传。吴孟超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于世间,一如浩荡寰宇中“吴孟超星”依然璀璨。
心系患者:“如果没有吴院士,我要少活二十年”
吴孟超有一双神奇的手:由于常年握手术刀和止血钳,他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但上了手术台,不仅手不抖,而且站上一个多小时也没问题。这双大医之手,总是“接别人不敢接的病人,开别人不敢开的刀”
海*医院(医院),吴孟超曾亲手建立、为之奋斗的地方。这两天,三号楼的灵堂前,前来吊唁的人群从全国各地赶来,长长医院门口的马路上,大家静默不语,空气中弥漫着哀伤。
灵堂内外,白菊已经堆成了小山,但还有快递小哥不时捧着白菊匆匆赶来,交给门口保安。“这是人们网上购买的鲜花,医院,表达一份哀思。”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在吴孟超的灵堂,将近一半白菊是从外地邮寄而来的。
吴孟超总是心系患者。他常对身边人说:“经常去看看病人,和他们聊聊天,看着他们康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患者的心中,同样也装着他。得知灵堂接受公众吊唁的消息,来自南通的*维和妻子一早乘坐高铁赶来,泪眼婆娑地为吴孟超献上一束白菊。*维说:“如果没有吴院士,我要少活二十年。”
年,27岁的*维在一次体检中查出原发性肝癌。“确诊的那一天是7月26日,我女儿刚好满五月龄。”拿着诊断书,*维与妻子几近崩溃,“癌”这个字眼如同一张死亡宣判书。这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吴孟超。
在门诊,看了*维诊断书,吴孟超宽慰道:“没事,你这是小毛病,会解决的。”后来在住院期间,吴孟超多次到病房看他,每次都一再重复:“小问题,别紧张。”
大师没有食言,*维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比想象中顺利。如今,20年过去了,*维身体状况良好,肝癌已经根治。
年,*维母亲也查出原发性肝癌,这一次主刀的接力棒传到吴孟超的学生、医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锋的手上,手术同样获得成功。“我们一家人都深受吴老惠泽,是他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得知儿子和媳妇要赶去上海,母亲特意嘱咐,代她向吴老道别。
吊唁吴孟超的人群中,类似的患者还有太多太多。大家都知道,吴孟超专收走投无路的重症患者,凭着过硬本领,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驮着一个又一个病人过了河”。
48岁的罗永兴与吴孟超相识23年了。年,这名退伍老兵查出肝癌晚期——肿瘤已长至13厘米,体重短期内下降14公斤。“医院都说治不了,给我判了‘死刑’。有人对我说,可以去找吴孟超看看,他是权威。”同年4月12日,医院与吴老第一次见面,五天后,吴孟超为他实施了手术。
手术后,罗永兴很激动,他买了一个小礼物寄给吴孟超,聊表心意。不料,吴孟超非但没收,反而批评他:“你也是当过兵的人,怎么还搞这一套,几百块钱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很要紧的。”
名,吴孟超不追;利,他也不逐。他的心里,装的都是患者。
曾有一位女患者被诊断出巨块型肝癌。吴孟超主刀,用了3个多小时成功为她切除了近3公斤重的肝细胞腺瘤。出院时,她的爱人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吴老,我已经打听过送给您锦旗的太多了,都没地方挂。您对钱财名利又十分淡泊,我也不知道如何感谢您,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金’,我就送点*金给您。”说完,他扑通一声给吴孟超跪下了。
与吴孟超搭档了30多年,护士程月娥回忆,一次手术后,吴老靠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轻轻地叹气道:“如果哪天我真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一脸汗水的样子。你知道,我最爱干净的。”
年夏天,本报记者在病房里采访了97岁的吴孟超。那时,他因摔了一跤、颅内出血,导致一只眼睛无法睁开。即便如此,吴孟超仍然惦念他的患者,每天,医院里的年轻医生拿着各种各样棘手的病例敲开他的房门。身边的医护人员总是劝他多休息,他却在讨论病例时乐此不疲。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手术室里,吴孟超无数次说起这句话。
报效祖国:和“癌中之王”殊死搏斗一辈子
吴孟超常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入*。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而从医,让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吴孟超的童年,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上午割胶、做家务,下午去学校念书,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吴孟超小学毕业后考进了当地华侨创立的光华初级中学。
此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迢迢、水迢迢,阻不断一名爱国青年的报国情。“回国找共产*,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一朴素心愿,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回国后先求学,考取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经历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吴孟超亲眼看到了上海解放。此时,“我要加入中国共产*”“我要成为一名解放*”成为吴孟超的强烈愿望。从年到年,他连续递交了19封入*申请书,终于在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员。
此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信仰的力量一直激励着吴孟超,催他奋进,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夺取一项又一项科学成果。
年,德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肝脏手术。而此时,中国人对肝脏手术还十分陌生。70年后的年,医院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并特请某国外权威医生主刀。彼时,吴孟超作为助手,参与了这场手术。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患者的肝脏不断渗血。两天后,患者因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裘法祖告诉吴孟超:“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就此,吴孟超一头扎进了肝脏外科的领域。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致死率极高。而当时,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到一半左右。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五版)
理想很美好,而现实荆棘丛生。当时,中国肝脏外科处于“三无”状况:没有教科书,没有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译著。
此后,吴孟超又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研究小组”,攻关“癌中之王”,吴孟超任组长。三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白天在病房工作,晚上便凑在一起讨论、做试验。
年,吴孟超团队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开创我国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年9月17日,文汇报头版头条报道“三人研究小组”攀登肝脏外科险峰的故事:仅用七年时间,吴孟超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中国肝胆外科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吴老密不可分。”5月24日,忙完手头事情,医院*委书记夏强赶来吊唁。这名征服儿童肝移植技术荒原的医学大家,满怀深情送别吴老:“在吴老的带领下,中国肝胆外科从勇闯禁区,到如今已没有禁区。”
医学上,吴孟超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他切除重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4月龄女婴切除肝母细胞瘤,打破了肝脏手术最小患者年龄的世界纪录;接受他手术的肝癌患者最长已经存活了45年,同样创造了世界纪录。
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致函:88岁的吴孟超,在年一年内主刀完成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外科医生年龄最大还坚持经常做手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项纪录之后,吴孟超又把传奇延续了好多年:坚守一线,直至97岁才正式退休,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外科手术操刀者。
“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发达国家的患者都来我们中国治病咧!”吴孟超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动容地说。让记者同样难忘的是,对于肝胆外科的未来发展之路,他也有更深入的考量。“应该重视基础研究,治疗时要为病人着想,不能总用贵的药,要能更便宜、更好地治愈病人。”
桃李满园:带出肝胆外科八成中坚力量
在外科领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手术台上,谁的职务最高,谁就要负主要责任。吴孟超从不怕担责:“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吴孟超一生拥有无数荣誉和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无非三个:一个是共产*员,一个对病人来说是“医生”,一个对他的学生而言是“老师”。如今,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中,八成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这几天,海*医院(上海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刚辗转难眠。上海医院与医院仅一街相隔,大约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可他至今没有勇气迈过去,“真的怕失态”。记者对他的采访,在断断续续中完成:约20分钟的时间里,他四度落泪。
年,李刚投入吴孟超门下,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彼时,他最害怕的一件事便是跟着吴孟超查房。吴孟超看病历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用右手食指点着一行一行看。一旦他手指突然不动、眉头皱起,周围人便会忐忑不安。“吴老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与病人相关的细节都不能疏漏。”李刚说,一次查房时,吴孟超发现,病人的病史出了差错,78岁写成了87岁。这一回,他发了很大的火。
这是李刚第一次见到吴孟超发火。他有些不解,不都是高龄,有必要发这么大火吗?后来,李刚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医生,方才体悟到吴孟超口中“细节”二字的含义:细微的偏差往往会影响患者病情的走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年前后,吴孟超因膀胱肿瘤住进医院,李刚时常去探望他。当时,李刚已在肝胆微创领域小有名气。吴孟超既委婉又严厉地提醒他:“拿奖是好事,但不要沾沾自喜。”听闻此话,李刚后背冒出冷汗。随后,吴孟超又补充:“我现在情况很好,你不用守在这里,自己把事情做好,把病人看好才是最重要的。”
在医院,吴孟超主刀的手术一般都安排在6号房。6号房在最里面,一路走过去,要经过另外9个手术室。吴孟超往里走时,会踮着脚跟往每个手术室瞄一眼。手术室里的医生和护士,只要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两个大大的眼镜片”,就知道吴孟超已经进来了。所有人都会倍加小心,毕竟在“老爷子”面前出了不该出的错,他是一点“面子”都不会留的。做完手术,吴孟超也不急着走,巡视手术是他接下来的“重头戏”。
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叶志霞与吴孟超共事30多年,让她最感佩的一点是吴孟超的果敢与担当:“救台”是吴孟超最常干的事,哪台手术没做好,吴老都会立马冲进去。
吴孟超严厉,却也护犊。医院教授杨广顺是吴孟超的第一批博士生。虽然还是学生,吴孟超却时刻